长达10年,经营业绩原地踏步,航新科技(300424.SZ)实控人打算通过让渡控制权形式进行突围。
1月17日晚,航新科技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及部分一致行动人签署协议,拟通过出让部分股权方式让出公司控制权,出让的股权比例为15.30%。
以目前的股价计算,本次易主,交易金额在7亿元左右。
航新科技由卜范胜等四名创始人联合控制,2015年登陆创业板。公司主要从事航空机载设备研制、机载设备检测设备研制和机载设备维修服务,其中,航空维修服务收入占比八成左右。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近10年来,航新科技经营发展的瓶颈一直未能有效突破,经营业绩也一直是原地踏步。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为0.21亿元,同比下降近60%。
本次拟入局的恒星资本是一家投资机构,航天航空是其重点关注的领域。
投资机构拟受让控制权
上市第六年,航新科技将迎来变局。
今年1月10日晚,航新科技发布公告称,1月8日,公司收到控股股东及部分一致行动人卜范胜、黄欣、卜祥尧的《重大事项告知函》,告知近期正在筹划股权转让事宜,该事项可能导致公司控制权变更。该事项不触发要约收购。
本次控制权变更的交易对方拟为深圳前海恒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恒星资本)或其指定的经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或其授权单位认可的主体。由于该事项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从1月11日开市起,公司股票和债券均停牌。
1月17日,航新科技披露上述事项进展。1月15日,公司部分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卜范胜、黄欣、卜祥尧(合称出让方)与恒星资本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由出让方向恒星资本或其指定的主体分别合计转让公司3670.60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5.30%)。在上述股份可转让前,出让方将拟转让股份的表决权不可撤销地委托给恒星资本或其指定的主体,以此实现其控制公司目的。
上述股份转让还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航新科技实控人卜范胜、黄欣、柳少娟、李凤瑞四人解除一致行动协议。
截至公告日,出让方合计持有航新科技5332.97万股,占总股本的22.23%。本次交易前,四名实控人合计持有公司7344.38万股份,占总股本的30.62%。
一致行动协议解除、出让方与恒星资本方签署表决权委托协议后,恒星资本方拥有对航新科技的表决权比例为15.30%,成为公司控股股东。
关于控制权转让交易的安排,公告称,目前,拟转让的股份尚未达到可转让条件,在可转让之前,恒星资本方提供受让表决权对公司进行控制。
至于交易价格,双方届时根据市场情况协商确定。
航新科技易主或将引发股价上涨,假设以1月18日收盘价作为转让价格,那么,恒星资本受让控制权的成本在7亿元左右。
备受关注的是,恒星资本是一家私募基金管理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恒星资本成立于2015年,其管理基金类型包括私募股权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政府产业基金、并购基金等。恒星资本立足于实体经济,依托自身产业优势,深度整合业务资源,以高端制造、新材料、军工、生物医疗为核心产业。基金重点投向军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与合作企业共同实现产融结合,以融促产。
恒星资本官网披露,公司重点关注高端制造、生物医疗、军民融合领域,其中,军民融合领域重点关注航空航天、减灾救灾、应急救援、智慧消防、导航等军民融合领域的优质企业。
恒星资本控股股东和实控人为余厚蜀,持有恒星资本70%股份。余厚蜀也是恒星资本董事长、总经理。目前,恒星资本投资项目包括旭龙物联、胜高股份、根力多、海盈科技、维盟科技、蓝猫动漫、凯川医药、广东科荟等。
净利10年原地踏步
航新科技寻求易主源于自身发展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公司试图借助外力突围。
公开资料显示,航新科技创立于1994年,2015年4月22日,通过闯关IPO在创业板挂牌上市。
官网披露,航新科技致力在航空领域为飞机安全性建设提供技术和产品服务,经过长期技术积累及创新,公司已经成为集航空维修保障、航空资产管理、机载设备研制、测试设备研制、数据分析应用于服务、机载设备加改装于一体的航空服务及装备综合保障供应商。
从近几年营业收入构成看,航空维修及服务是航新科技主要收入来源,收入占比在80%左右。
公司称,其具备一千七百多项航空电子项目、二千七百多项航空机械项目、超过二万六千个件号的维修能力。维修能力涵盖各主要机型和各种部附件,在国内民营独立第三方维修企业中,市场占有率高,在欧洲、非洲、东南亚第三方维修行业中有较强的市场影响力。
在技术方面,公司称,其最新研究的新一代航空通用智能诊断系统,突破了国外自动测试专利封锁相关技术,填补了中国飞机维修智能诊断技术空白。
不过,由于航空维修及服务业务的毛利率较低,这导致航新科技盈利能力不强。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公司航空维修及服务业务的毛利率为19.18%、15.66%。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航新科技盈利能力亟待提升。
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2011年,航新科技实现营业收入3.31亿元、净利润0.60亿元。2011年以来,除了2015年营业收入有所下降外,其余年度均在增长,2019年达到14.95亿元。
与之对应的是净利润,2012年至2019年分别为0.73亿元、0.74亿元、0.80亿元、0.72亿元、0.60亿元、0.67亿元、0.50亿元、0.68亿元,基本上属于原地踏步。同期,公司实现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简称扣非净利润)与净利润走势大体相同。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航空限飞,飞机维修及服务需求大幅减少,航新科技也因此受到较大冲击。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净利润2119.10万元,同比下降59.91%。剔除疫情影响,预计全年净利润也难以有大幅增长。
近年来,航新科技也积极进行产业布局。2018年、2019年,公司相继收购了MMRO公司和DMHB.V.公司,开拓航空维修业务国际化市场。
去年10月,公司还筹划定增,计划募资10亿元,用于飞机综合保障项目(民用)、民用航空设备国产化研发中心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一个月后,公司修改定增方案,拟募资规模缩水至6.7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航新科技实控人卜范胜等也有退出之意。2019年3月20日至2020年11月26日,四名实控人持股比例由36.75%降至30.62%,减少6.13%股权。由于减持股份数量达到5%未及时披露,四名实控人还收到了监管函。(记者明鸿泽)